冷静面对过剩 新能源仍是国家重点发展领域
--中节能风力发电(张北)有限公司总经理 邓辉
新能源是目前全球炙手可热的新产业,在金融危机中,被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催化剂”。发展新能源,除了可加快摆脱困境,另一方面可以增强能源供给安全,提高自身在未来低碳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激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中国作为经济大国和能源消费大国及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前题下,自然不可能置身事外。
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以及2007年《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问世,还有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政策,包括:对科学研究和示范项目的资金投入与减税相关的补贴以及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全额收购、特许权经营招标和价格机制等制度的建立,虽遇金融风暴,在以4万亿振兴方案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中,中国提升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投资额度,促进了新能源的快速发展。
中节能风力发电(张北)有限公司总经理邓辉先生多年来一直从事风电场建设和运行,他认为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的、绿色的新能源的发展是能源规划的大前提,“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其不可再生性以及大量使用的环境污染性决定着人类一定要为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解决新型能源问题和生存环境恶化家具两大难题。故此,开发和发展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对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报告中点名批评新能源产业中存在部分产能过剩隐忧,邓总认为应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这种“产能过剩”。例如在风电设备制造业,“国内目前大搞风电产业的厂家已经超过了70家,但真正形成产能产能且具有整机制造、现场安装、售后服务配套体系的风电制造企业只有华瑞、东汽、金风、运达等少数几家,大多数仍处在样机试运行和样机研发阶段。”邓总认为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业不是“产能过剩”,只能叫做“一哄而上”。
而在风电场建设与电网建设的关系上,邓总认为目前的情况是“整体不足而局部过热”。从新疆、内蒙、河北坝上、东北三省等风电场建设情况来看,风电场的建设速度高于电网建设的速度这是一个事实。在上述地区其风电在电网中所占的比例是高的,尤其在内蒙电网中风电所占的比例有可能已经超过了20%。但从其它的省市、地区电能供应的情况来看,其风电的开发还非常少。故此,从在全国电力能源总体看来风电还很不足,但这些先行开发风电场的地区却是过热的,这种情况叫做“整体不足而局部过热”。
邓总指出,电力能源产业是一个能源生产(发电场)、能源输送(电网)、能源消耗(电力用户)三位一体的平衡系统,三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哪个环节失调都会影响到这个整体。如果发电场发电能力强而电网输送能力不足,发电场的电能输出就会受限;而电网输送能力充足但电力用户需求不足,就会造成电网电能输送量和发电场发电量受限。所以,要发展新能源根本还是要从全国大电网的整体配套与新能源开发的区域发展相结合,统筹兼顾、整体规划、有序发展。
在风力发电制造领域,中国的涡轮机制造公司约80家,风扇叶片生产企业50余家,电塔生产商则有差不多是100家。目前中国已有能力自行研制1.0MW以上的大型风力发电机,但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件等方面,几乎走的是清一色的引进路线。此外,欧洲的风电场气象环境与中国存在显著差异。相对而言,欧洲风电场风沙小、风速平稳、温差不大,导致中国对国外成熟技术也必须因应这些气象环境而有本土化适应性改造;加上中国境内多数大型风力发电机组过于分散,这样的集中开发对机组的技术性能要求比国外还要高,一旦机组出现故障时,会产生电网电压急剧下跌,易造成重大事故。
国内新能源的关键技术大都掌握在欧美国家手上,以风力发电涡轮机为例:技术与市场占有率同为业界领导地位的Vestas(20%)及Gamesa(12%)是中国等各新兴市场争相合作及学习的对象,这些公司在中国也是列于外国厂商中的佼佼者,而在中国境内风力发电市场居第一位的华锐风电,其主要的机具则是来自美国超导公司,这些例子都显示出想要在中国的新能源市场分得一杯羹,惟有同时掌握技术与市场占有率,才是根本之道。
在近期国家能源局就“十二五”能源规划提出的7个前期重大研究课题中,与新能源相关的课题占到了4个,新能源产业仍是国家重点关注和发展的领域。邓总相信,中国风电产业在国产化道路上,发展民族产业,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坚持5到8年中国的风力发电技术一定可以走到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