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国内电能质量领域的研究能力显著增强,虽然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差距,但我们前进的步伐在加快,研究的领域在拓宽,与前些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虽然还不能说我国电能质量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但是中国电能质量行业步入了一个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这是有目共睹的。”
肖湘宁教授在研究生时期就与电能质量结下了不解之缘,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电能质量,一批这样的年轻人促成和加快了中国电能质量行业的起步和发展,在中国电能质量事业进程的每一步都深留脚印,见证了中国电能质量的昨天和今天,并充满信心的展望着未来。采访中感觉到,肖湘宁教授的个人经历就是中国电能质量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用肖教授的话说:“万事开头难,电能质量从一开始难度就大。从得不到重视到重视,从研究课题立项到取得成绩,从小范围试点到全国铺开,我都看到了,也亲身经历了。确实很幸运,赶上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好形势,不能说对此有很多贡献,只能说为社会做了负责任的事情。”中国电能质量行业的崛起离不开这些元老级专家的坚守,《电能质量》7月刊,让我们走近华北电力大学教授肖湘宁,随他一起回顾中国电能质量发展难以忘怀的点点滴滴。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 肖湘宁
谈过去对“电能质量”的认识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说过:“你回首看得越远,你向前也会看得越远”。那么中国电能质量的过去是怎样的?电能质量是从什么时候,怎样在中国开始的呢?
“在老的教科书里面很少会用到电能质量这个词,即使涉及到,基本上也就只给出两个指标:电压偏差、频率偏差,其他基本不谈。电压偏差和频率偏差是一个稳态的电气偏差量,计算简单,识别简单,管理方法也不难。当时的技术水平和设备运行条件需求使得电能质量仅仅限制在这两个概念里。然而频率的控制与调节还不是供电部门所能解决的,因此,实际上,电能质量问题表现集中的供电部门主要把重心放在稳态电压的保证上,所以供电局一般都会设置电压专工或无功专工,我国早期对电能质量的认识,就是对电压偏差的关心多一些。”